“颂哥,这个活儿根本没法干!你看这材料本身就难加工,尺寸和形位公差精度还要求这么苛刻,我实在搞不定?!蓖降苄⊥醯囊痪浔г?,打破了工作间里的安静。
颂哥接过图纸,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尺寸标注——公差要求极为严苛,大多处于微米级。他沉思片刻后,有条不紊地分析道:“面对这种高精度零件,我们还是可以从‘人机料法环测’六个维度拆解难点,只要方法得当,尺寸并非不可控?!?/p>
他站在操作台前,俯下身子,用标准环规对机床精度进行复检和调整,确?;簿却锏阶罴炎刺?;反复调整并装刀10余次,使刀具跳动几乎为零;同时在加工过程中通过逐步试切,不断调试加工参数,经过10余次的反复调试,将设备性能和精度“压榨”到极限。
他揉了揉发红的双眼,指着屏幕上检测数据说道:“咱们再试一次!”他的工装袖口还沾着冷却液的痕迹,但嘴角已扬起胜券在握的弧度。这场与技术难关的较量,正是成功迈向“微米”精益追求的最佳注脚。
高超的操作技术并非一日之功,得益于他多年扎根一线、勤勤恳恳的积累,更离不开他迎难而上、攻坚克难的精神。
在加工某高难度、高精度重点产品时,他夜以继日,连续攻关十天,编制了数百条加工程序。就在零件加工进入冲刺阶段时,机床突然发出异响,他敏锐意识到:撞刀了!
他的手指悬在控制面板上方,微微发抖,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,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。他紧盯着数控显示屏上的数据,那些数字像一把把小刀,正一片片剜着他的心,那个本应完美无缺的零件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工作台上,零件直身侧壁被热缩刀柄蹭掉零点几毫米,这个微小但致命的缺口,直接宣布产品报废。
更棘手的是,经编程软件自动碰撞检测,程序条全部显示正常,刀具装夹长度也符合标准。
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
他手工模拟程序运行轨迹,反复调整编程参数、重新生成程序,系统却始终未发出碰撞预警。这是他职业生涯中首次遭遇如此“顽固”的程序。
“看着自己十天的心血将付诸东流,产品交付进度也将被耽误,心里十分不甘。”颂哥回忆当时的场景说,“是领导宽慰的话语、同事鼓励的眼神,让我重整旗鼓。”
他吸取上次的教训,重新分析材料特性,优化加工策略,改进刀具路径规划,当重新编写的加工程序开始运行时,他屏住呼吸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加工过程,机床的轰鸣声此刻在他耳中如同交响乐。
终于,一件“完美”的产品呈现在他面前!他双手捧过零件,感受着上面的温度和重量——这是一场时间和技术的博弈,他用成功,印证了“答案在一线”的坚守。
“十二载刀锋砥砺,方寸之间铸就匠心”,从一名普铣操作工到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,他始终以微米级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。那些被切削液浸透的工装服、控制屏前不灭的灯光、传承技艺时倾囊相授的专注眼神,勾勒出航天人最生动的奋斗肖像。如今,他依然坚守在数控铣床前,用代码编写着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。
一线手记:
从车间的铣削声到领奖台的掌声,他走了12年,他有着精准捕捉故障的“鹰眼”,在设备调试的方寸之间精益求精,他是同事眼中的“硬核担当”,在急难险重新任务前扛起第一棒。他常说:“机床的转速可以调节,但奋斗的脚步不能停歇?!保ㄎ?刘嵘、陈莎 摄/刘嵘 海报/张彤、杜宜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