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天科工九院红阳公司生产车间里,一场由“3毫米”之差而引发的攻坚战正在上演??此莆⒉蛔愕赖某叽绮钜?,不仅成功破解了原材料短缺的困局,更彰显了航天人“毫厘必较、精益求精”的不懈追求。这一幕,正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攻坚战中,无数航天人以匠心坚守初心、以创新突破瓶颈的生动写照。
红阳公司机加车间内机器轰鸣声阵阵,下料员周师傅神色凝重,攥着生产单疾步走来:“小刘,这次麻烦大了,这批原材料长度严重不足,一块料只能加工出2个工件,原材料损耗率太高。”他指着“原材料定尺长度100毫米”的批注,眉头紧锁:“经过核算,就算把这批原料全部用完,加工数量仍有很大的缺口?!?/p>
消息传来,物资外协部、科研生产部、运输管理部等部门火速集结,寻找破局方法。
“紧急采购?”有人提议道。但很快就被否决:“不行,周期太长赶不上任务节点?!?/p>
“协调厂家增加原料定尺长度?”又有人提出想法。然而,厂家回复增加长度可能导致质量隐患,这无疑给大家泼了一瓢冷水。
要确保加工效率、原料质量、工序流程等指标全部达标,定尺100毫米仍是唯一选择。然而补充百余公斤的原材料谈何容易,生产受阻、成本虚耗就像两把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悬在众人头顶。
众人计算器按得噼啪响,却找不出解决方案。汪师傅化身“探长”,一手指着材料信息数字、一手握着笔飞快测算,入库单、称重记录被他逐行拆解,与厂家反复核对生产细节。最终得出结论:“确实,厂家供料足金足两?!?br style="text-align: left; font-family: 宋体, SimSun; font-size: 16px; margin-top: 0px; margin-bottom: 20px; line-height: 2em;">
既然原材料重量无虞,破局方法还得在如何“用”上。
想通这一点,汪师傅转身揣上笔记本冲向技术部门,拉上工艺员程工展开“头脑风暴”:“原材料单件长度可否再压缩?最终工件尺寸是多少?关键尺寸能不能再精减?”摊开的图纸上被铅笔反复标注,快速移动的笔头刮擦出刺耳声响,经过数轮激烈交锋、正反向推演,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——单件工件长度可安全缩短3毫米,功能强度毫厘未损。
这看似微小的“3毫米”,竟成了破局的“金钥匙”。汪师傅眼中迸发光芒,飞速计算:100毫米长的料,刚好能出3件,相较之前整整多出了1件,原材料利用率大幅提升。他难掩狂喜,“太好了!按这样计算,原材料不仅够用,还能结余备件?!?/p>
消息传开,众人瞬间沸腾,迅速按新加工要求开始执行。小刘火速撤回下料卡片,周师傅紧急修改材料加工程序,一场迫在眉睫的万元级、百公斤缺料“危机”,竟被“3毫米”精算轻松化解。
年届退休的汪师傅,平日里总因严苛要求让大家“压力山大”,年轻人私下称他为“铁算盘”??纱丝?,看着他戴着老花镜,在数据中抽丝剥茧的模样,一股敬意从心底翻涌。
汪师傅合上批满红字的核算记录本,起身掸去工装上的金属屑,像往常一样钻进物料库房?;跫芗浠氐醋潘慕挪缴?,时而抽检标签,时而叩击钢卷辨音……他就像一位无畏的战士,在攻坚任务的战场上,坚守着自己的阵地,用严谨和执着捍卫着生产的精准与高效。
在航天制造这条精密至微毫的生产线上,这“3毫米”的微小改进,折射出汪师傅等航天人对数字锱铢必较的执着和把“公家事”当“自家事”的赤诚,也深刻诠释了他们追求极致精度、克难奋进的精神内核,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勇往直前。(文/刘彦麟图/胡卓立)